首页>新闻中心>工会要闻
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江门市各部门各单位以学习教育成效推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二)
时间: 2025-09-15          来源:江门市总工会
分享: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门市各部门各单位紧紧围绕群众关切,将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所急、所难、所愁、所盼,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字赋能产业 创新驱动转型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大力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民生行动工信任务,深入推进八镇联动发展,助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用心用情帮助企业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

针对我市五金不锈钢产业虽然基础较好,但受传统模式影响,企业信息割裂制约产业链协作与资源高效配置的问题,结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发挥数字化牵引单位作用,创新“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双轨转型模式,在纵向上实现链式转型,加速上下游产业融合;在横向上牵引带动集群同类企业抱团转型,节约成本。

其中,推动商基网络科技公司建设协同生产平台,整合八镇金属制品上下游相关企业实现本地化协同,节约企业物流成本,缩短订单交付周期;明道信息技术公司以集采、云服务等多种方案解决共性痛点,实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0.5%,库存下降30.75%,人均效率提升22.75%,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节节攀升的“发展指数”。


市财政局:“钱袋子”护民生 服务提质见实效

市财政局着眼群众关切需求,聚焦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关爱服务提升及大江镇麦巷路污水管道接驳工程、河道保洁等民生实事项目,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民生服务实效。

具体而言,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统筹各类财力和资金,优化支出结构,稳妥做好教育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事业支出保障工作,切实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截至7月底,全市“三保”支出153.6亿元。

与此同时,保障各类底线民生发放标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时高效处置预警信息,实施精准化救助;加强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探访关爱服务,实现建档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全覆盖。2025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有关经费7106万元保障各类底线民生待遇发放标准,目前已支出4974.2万元。

此外,对帮扶的台山市大江镇开展调研,指导台山市主动对接上级支持政策,谋划储备项目,争取市级专项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大江镇麦巷路污水管道接驳工程及河道保洁等项目,已成功申报并获得2025年江门市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25万元。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社保提速增效 服务便民暖心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聚焦群众在社保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以优化社保经办服务为抓手,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以优良作风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方面,深入推进企业职工退休待遇“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改革,为参保群众提供养老金申领、历史信息审核等6个关联事项的套餐服务,办理时限从55个工作日压缩至19个工作日,效率提升65%,信息填报项减少47.7%,申报材料精减36.1%,群众跑动次数降低83.3%,累计办理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3850件,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

另一方面,优化线上线下业务办理渠道建设,依托“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省事”小程序、“粤智助”终端等平台,83项社保业务实现“一网通办”,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全面推行“就近办”,47项业务“全市通办”,29项高频业务“全省通办”,涵盖养老、失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构建“15分钟社保便民服务圈”。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破解宜居难题 优化畅行体验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聚焦住建领域民生堵点痛点难点,在改善居住条件、优化出行条件方面靶向发力、综合施策,用心用情服务保障群众宜居畅行需求。

针对新会尚雅学校北侧源清路多年未通的问题,主动担当,多次组织专题协调会,破解资金、用地等关键难题,推动项目于今年6月顺利完工通车,惠及周边10万居民。

3月以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多次牵头协调,高效完成103条市政道路的验收移交工作,解决道路长期无管养状态、车辆乱停放顽疾。

在改善居住方面,注重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通过47个城镇老旧小区、3.2万栋农房微改造“小切口”,实现老旧城区和镇村形象“大变化”。其中,建筑业央企中建集团助力的“百千万工程”项目——赤坎镇中股村整村改造工程成效获回乡寻根谒祖的瑙鲁总统阿迪昂的连连称赞。

针对众多老旧小区电梯步入“老年期”,故障频发、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积极响应国家设备更新行动,将住宅老旧电梯更新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近期计划更新270台电梯。


市农业农村局:守牢米袋钱袋 共建绿美乡村

市农业农村局立足本职、聚焦中心工作,把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成效上。

守住百姓“米袋子”,推广大面积提单产等行动,推广5个水稻优质品种,建设育秧中心超5家、育苗工厂37家;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超5.3万亩,入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3家。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3.5%,居全省前列。

守住村民“钱袋子”,推动农村集体资产接入“三资”监管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推行“扫码查家底”,方便村民查财务。在全省率先100%完成农村集体资产上图工作,上图资产数12万多宗,居全省前列。

守住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以“四个最严”建“四维联动”监测模式,抽检农产品等1700批次,合格率超98%,实现连续18年“零事故”。

守住乡村“青山绿水”,抓好农村“三大革命”推进,完成农村生活垃圾设施全覆盖,超90%行政村整村改厕,新增61个自然村污水治理;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新增植树57.2万株,建绿化景观带7条、绿美示范村110个。


市商务局:促消费稳增长 拓渠道惠民生

市商务局着力解决企业、群众反映“销售增长不及预期”“出口转内销面临销售渠道不畅”等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惠民生、稳经济。

具体措施包括:组织家电以旧换新、汽车置换更新等活动,协同住建、民政部门优化家装厨卫“焕新”活动范围,将智能音箱/音响、不锈钢锅等优势产业纳入活动品类。截至8月,全市以旧换新政策惠及超过82.3万人次,拉动消费近47亿元,助力上半年全市限上单位通信器材、家用电器等类别商品分别增长153.9%、100.2%。

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首发”“首店”经济,推动利和广场焕发新机,其中超七成品牌开设江门首店,并引进亚洲头部零售商永旺超市,推动汇悦城大疆、地王广场小米之家等8家离境退税店落地我市,入境消费大幅扩大。

与此同时,与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出口转内销活动,举办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供需对接会、2025年江门外贸优品全城欢购季等活动;推动健威广场设首个外贸优品展销专区,汇集54家企业200余件产品,市民在家门口就可购买出口优品。


市应急管理局:科技强安护企 服务暖心助发展

市应急管理局聚焦群众安全需求,通过规范涉企执法、贴心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全面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为全市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筑牢民生根基。

其中,制定应急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若干措施,聚焦10个方面细化30项具体举措,优化检查频次,运用危化品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视频融合平台及无人机巡检等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推动监管“无事不扰”。1—7月检查生产经营单位个数和次数同比往年分别下降22.95%和24.16%。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万名专家下基层 服务帮扶促安全”行动,为企业排查隐患,提供技术指导,获得企业高度赞誉。1—7月全市排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达99.81%;企业自查上报重大事故隐患占比53.4%,居全省前列;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数和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2%和12.3%。

此外,助力企业“纾困解忧”,协调解决江门市迪豪摩托车有限公司小批量汽油运输难题,探索出台小批量危化品运输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全力打造摩托车行业“规范有序、便捷高效”危化品运输环境。


市供销社:产销对接助农 服务直达惠民

市供销社注重立足调查研究,将学习教育集中整治工作与深化为农服务工作深度融合,让学习教育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一方面,聚焦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构建以县域为主导、镇村联动发展的“社村”合作新模式,研究解决农业用地政策配套实施、订单种植项目落地等5项具体困难和问题,完成6057吨马铃薯收购,采收面积达3285亩,惠及农户75户,保障了春季马铃薯采收行动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布局同城配送、冷链物流新业态,推动开展“放心食材进校园”工作,多次走访青少年宫、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优化配送流程,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今年以来配送额同比增长15%。

聚焦产业服务,构建“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广丝苗米、马铃薯、香水柠檬、莲藕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赴新会大鳌镇谋划虾类产业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项目,针对基层虾农采购开票环节实际困难施策;助力江门供销集团下属侨通公司拓展禽蛋供应链业务,累计收购禽蛋超1300吨,精准破解农产品流通渠道难题。


市总工会:惠工解忧暖心 助力乡村振兴

市总工会聚焦惠工解忧、扶弱解困两项民生工程实事落地落实,出实招、亮举措,织密服务职工“民生网”,办好职工暖心事。具体包括:

构建“1+7+N”三级联动交友机制,打造“工聚良缘”5.0服务品牌,组织1000余名单身职工联谊,营造服务新格局破解婚恋“大课题”。

启动职工乡村疗休养推介交流活动机制,市、县工会安排460多万元,组织4500人参与疗休养,带动万名会员赴县镇村开展春秋游及工会活动,不断撬动乡村振兴“大发展”。

服务“百千万工程”,开展“绿美江门”行动,投入254.1万元新建12处共2.8万平方米劳模工匠林与职工公益林,植树9872棵,以“劳模红”守护“江门绿”。

深化消费帮扶行动,精选200余种“江门优品”上架广东工会消费帮扶平台,全市购买慰问品、帮扶产品8.1万件共423.3万余元。

积极解决职工托育难题,今年,江门各级工会投入311.7万元,开设96个暑期爱心托管班,惠及9326户职工家庭,以精准服务托起职工群众“大幸福”。


团江门市委:青年安居乐业 服务精准联动

团江门市委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系列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落地落实。

联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深入推进“青年安居计划”,大力构建“到江求职免费住宿-来江就业低租安居-留江生活购房置业”的住房保障链条服务,破解求职阶段、就业阶段及长期发展中的安居难题,帮助解决来江高校应届毕业生群体住房的切实困难。

今年,通过“安居公寓+青年驿站”双轨并行模式,服务青年群体超4500人次,形成全域覆盖服务网络;联合核心城区酒店打造的1064间免费驿站精准满足短期住宿,接待超4200人次。

同时,实施“首月免租+次月半价”阶梯式优惠,政策深度绑定就业转化,创新构建“短期免费-中期优惠-长期保障”三级住房支持体系,实现“安居”与“乐业”闭环联动。申请“青年安居公寓”青年留江就业创业率达98%。青年安居公寓、青年驿站推出后获新华社、人民网等央(省)媒多次深度报道,全网累计阅读量超100万。


市侨联:为侨排忧解难 聚力发展大局

市侨联始终把为侨服务作为侨联工作的生命线,通过“四个聚焦”多措并举联系服务侨界群众。

聚焦“思想引领”,构建党建带侨建机制,实施“侨支书建侨村”行动,联合市委组织部连续2年举办“侨支书”培训班,提级培训侨村党组织书记、侨眷党组织书记1500多人次。

聚焦“强化宗旨”,深入基层侨联、侨企侨团实地调研43场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收集涉及侨胞子女入学、困难帮扶、侨企政策扶持等意见建议14条,解决实际问题20个。

聚焦“侨界民生”,开展暖侨助侨惠侨行动,下拨88.15万元帮扶低保、散居“五保”归侨53人,资助困难归侨侨眷98人,协调解决20个回国定居、房产权属、证照过期等涉及侨界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聚焦“发展大局”,针对侨商投资外汇账户问题,多次赴开平召开“为侨服务座谈会”,组织当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现场办公服务侨资企业,推动3家侨资企业分别落户,预计年产值超4亿元。


相关附件: